第13章 宏庄的百年史-《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只是聊上几句,易承所说所言就让甘罗大为惊异。

    易承聊到过去成蹻府邸发生的那些事,当时只有成蹻公子和甘罗两人知晓,可易承说的竟然像他自己就在一旁一般。

    “出去走走吧,让我看看现在的宏庄有什么变化。”聊了一会,易承提议道。

    甘罗便带着易承出了客房,在宏庄里面闲逛起来。

    和百年前相比,宏庄整体向外扩大了四倍不止,外面还有好多好多的梯田和水田,这在关中也算是难得一见。

    “成蟜公子薨后,你成了骊山宫的长老,后来又接手了墨门义堂,现在骊山宫和墨门义堂怎么样了?”易承一边走一边问道。

    甘罗顿了顿说,“那都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。”

    “是啊,已经过去了很久。”易承看着远处的水榭感慨道。

    “骊山宫还一直在骊山的那片桃园里,墨门义堂的人大多散落出去,现在大都已无消息。”想了一会,甘罗又继续说道。

    “秦伶、甘茂、淳尝芳、钟无艳这些骊山宫老人现在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吧?”

    甘罗神情有些复杂,最后还是回答道:“是。”

    对于骊山宫和墨家的式微,易承有些遗憾,有时候历史的大趋势,确实不是人力所能改变。

    “对了,你怎么会来宏庄,而且看起来像是这里的门客?”易承问道。

    甘罗耸了耸肩,“骊山宫的许多人都在宏庄生活,这里环境更好,作物产出也更多。”

    易承若有所思,“当年李长安让李家后人持续研究高产杂家水稻,此法还在继续研究么?”

    “嗯,一直在研究,现在收成好时,亩产可达一百六十斤左右。”

    秦制三亩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一市亩,易承在心里算了一下,差不多也就是一亩五百斤的样子。

    和自己去世之前,提升还是很大的,用一百年时间持续杂交高产水稻,这个产量已经达到了后世稻田入门的水平。

    “可惜现在杂交提产似乎已无进展,这二十年来无论怎么杂交,水稻产量都大抵维持在亩产一百六十斤左右。”甘罗继续说道。

    听的出甘罗的语气似乎颇有不甘。

    “你在培育杂交水稻?”

    甘罗点点头。“我这四十多年来,一直和李家的一些子侄辈在研究杂交水稻,十年前我们听说楚地现在正在大面积种植一种叫占城稻的高产水稻,一年两熟,产量极高,费了许多周折引入过来,结果发现关中的气候并不适用这些占城稻,一年虽然可两熟,可产量很低...”

    占城稻是当年易承去楚国时,建议屈原谏言楚王去海南那边寻找的水稻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