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一个伊吾,也不过是群粟特人城主投附中原,大唐在伊吾设立伊州,甚至派来安西都护,可那仍不能完全算大唐正州。 在这种惯性思维下,他们都觉得大唐不可能真出兵西域,就算来,也还有高昌挡着, 相隔七千里,又有数百里的大漠, 大唐要是发兵十来万,这漫长的距离,艰难的交通,如何补给? 来少了,他们怎么拿下高昌的大小二十几座城? 西域可不是中原,这里本就是诸多大小绿洲形成的城邦国家,唐军来了不攻下高昌,就得不到补给,更无法继续深入。 其实就连大唐许多人也一样这样认为。 觉得兵少了可能打不下,兵多了补给艰难,总不能跟当年杨广征辽东一样,发兵上百万,然后强征天下民壮都去运粮吧,那会让天下大乱的。 “郭孝恪虽说有些失职,但起码他还守住了伊吾,而且那里还有一千安西军,另外伊吾的粟特等胡兵也还不少,” 武怀玉跟老程说起西征最关键的一点,那就是伊吾城。 不是伊吾军而是伊吾城。 汉代以来,出西域本有二道,后更为四。 出自出玉门,渡流沙,西行二千里至鄯善为一道;自玉门渡流沙,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车师为一道; 从莎车西行一百里至葱岭,葱岭西一千三百里至伽倍为一道;自莎车西南五百里葱岭,西南一千三百里至波路为一道焉。 后来,玉门关东迁,与伊吾路关键密切。 伊吾路早在东汉就开辟,窦固率军击伊吾,战于蒲类海,自敦煌西出玉门、阳关,涉鄯善,北通伊吾千余里。 从汉至北魏时期,敦煌西面的玉门关一直是通向西域的门户。 北周时期兴盛伊吾路,自敦煌至伊吾,多沙碛,道里不可准记,唯以人畜骸骨及驼马粪为验, 这条路很艰难,自瓜州西北去高昌一千三百里,并沙碛,乏水草,人难行,四面茫茫,一路全靠着六畜骸骨和驼马粪认路,若是大雪,就没办法认路。 正因这条旧伊吾路难行,所以后来在北周时,开辟了一条新伊吾路,自县东南行经大海之东,又东南度碛入伊州界。 这条路现在也叫矟竿道,从敦煌往北,经咸泉戍、矟竿戍而抵伊州,其名字就得自经过的矟竿戍。 武怀玉研究了这条道路,大概是从现在的瓜州西北出发,逾流沙到哈密,再沿天山南行,经辟展,鲁克沁、吐鲁番等, 唐军要远征西域,路途遥远其实就是最大的困难。 尤其是要穿越几百里的沙漠,一路既无水又无草,甚至有可能路都难认, 不过武怀玉手里掌握着这条北伊吾道,也就是矟竿路,北周以来,中原跟伊吾、高昌本就往来密切,对这条道路掌握经营的很清楚。 只要不是冬春会下大雪的季节,那么唐军走这条路没什么大问题,人马少则也可以不用担心补给问题。 当然最重要的是武怀玉不仅清楚掌握了伊吾道,大唐现在还控制着伊吾城,也就是原来的伊吾国。 “大业四年,隋炀帝任薛万彻父薛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,使其与突厥启民可汗共击伊吾国,师次玉门,启民背约,兵不至,薛世雄孤军度碛, 伊吾国认为既然突厥启民可汗不发兵,隋军不可能再来,皆无防备, 等他们发现隋军时,薛世雄军已经度过沙漠,神兵天降,伊吾国大惧,请降,诣军门上牛酒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