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李超开源,朝廷年新增一千万贯税钱,可太仓里这么多钱,宰相们居然连一百万都不肯分给他。 萧瑀陈叔达等人都一脸尴尬。 你是皇帝你就能乱说什么大实话了? 他们承认,自己搞钱方面确实不如李超,但管理朝政也不只是经济啊。各有专长嘛! 赚钱李超确实内行,一般人比不了,眼光局限不同。 唐初还是很小农思想的,各种制度都是围绕着土地,不论是租庸调的税制,还是均田制的基本国策,甚至是府兵制的兵制。 土地制度、军制、税制,这三项都是朝廷的根基,均田制、租庸调制和府兵制,就基本上决定了大唐的国家制度,以农为本。 没有半点商品经济的意识。 开国之初,盐随百姓制取贩卖,不征税。矿产,随人挖采冶炼。关税取消,市税很低,朝廷的商税几乎没有。 税收主要就是靠租庸的正税,若是遇打仗等用钱的地方,或地方灾害等,朝廷也没钱可用,便只能开捐,加派。 这种开捐加派,其实就是流氓做派。 大唐表面看正税不高,杂税很少,但这种没有制度的捐派,其实就是乱来。加上均田制度,也并不是那么理想化。 依然有许多百姓均不到田,均不到一丁百亩的额度。而租庸调税制,却是以这个均田制为核心的,你均不均到一百亩地,朝廷都是按丁收税,每丁的税收都是固定的。 这就是不合理之处,表面上朝廷倒是税收固定,有保障。 可实际以后田只会兼并越来越厉害,百姓能均到的田也会越来越少,税却还不会少。如果没有地,却还得交上百亩地的税? 这怎么能公平,或者说,朝廷如何能保障收到这些预订的税收呢? 难。 唐立国不到百年,均田制、租庸调制、府兵制相继就崩溃了。 根本就是田的问题,越到后面兼并越多,田越少,百姓授田越少,那么以田为核心的这种种基本的制度也就实行不下去了。 现在说来说去,又绕到了田上。 三万常备军,虽说不是府兵兵农合一了,但也得给他们保障啊。朝廷的意思是这些常备军粮饷得发,但田也得分。毕竟普通百姓都均田,难道这北衙禁军天子亲卫反而不分田了?分了田,朝廷也能把薪水定的低点,减少点开支。 而且分田,也不是发薪水就能取代的了的,毕竟田能让将士们更稳定。 可二百万亩地,还要从京畿里划出来,怎么划? 关中平原地不少,但百姓更多啊。 朝廷此前迁出不少百姓到陇西、朔方去,又把不少贵族的封地换到边疆,但关中依然还是地少人多。 朝廷收回来的许多土地,给关中百姓补足均田都远远不够。 “陛下,对于北衙禁军和讲武堂的开支来源,我有三个解决方案!” “三个方案?” 第(2/3)页